中国物流企业:漫道未来
根据中国加入WTO的协议,我国将在2005年进一步开放物流业市场,国外物流公司甚至可以独资在中国开展业务。在南中国物流发展最早也最具规模的珠江三角洲,物流市场一片暗潮汹涌。
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(简称“中外运”)也正暗暗行动,图谋变局。细心的人会发现,中外运的英文标志有了一个小小的变化。即从Sinoagency改为Sinotrans。看来,中外运已经瞄准了下一步,从单纯海陆空货运代理人转变为物流的专业执行者,从而为客户在船舶、仓码、海运方面提供一站式的服务。
显然,通过细分市场推出新业务来抢占市场先机,只是本土巨头们迈出的第一步。这些建立在垄断行业基础上的物流巨头们有着强大的资源优势。当他们加速网络建设,加快自身的结构转型时,将直接为重新划分中国物流市场格局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在物流这道大餐上,宝供、大田等民营企业所展现的灵活、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极具示范意义,成为物流行业中最为活跃的力量。物流软肋
值得警醒的是,物流业发展正遭遇着瓶颈阻碍之痛。
从外部来说,首先就是国内缺乏统一的物流技术标准。以宝供为例,为了满足多家企业的要求,从2001年开始,宝供物流企业集团先后与宝洁进行了EDI对接,与飞利浦又用XDI对接,如今在宝供内部,至少有7种不同的电子数据无线链接方式。
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现实情况是,在建立物流系统的过程中,普遍存在着流通信息不畅、流通环节多、流通费用高、整体物流效益偏低的问题。
物流行业的“非标准化状态”,也让国民经济付出了高昂的代价。以2000年为例,我国的物流费用支出高达17880.8亿元,约占GDP的20%,如果物流费用所占比例降低一个百分点,就可节约近900亿元。大通国际运输有限公司是一家为戴尔、雅芳等知名客户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。令大通最为担心的是,在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转变中,客户的有效需求不足。
物流业的发展之路,仍然漫长。像所有作为新生事物而又魅力无穷的行业一样,中国物流产业有着强大的吸引力。但在这成千上万的碎片拼成的美妙万花筒前面,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。